注意 #metoo「說不出口的創傷」理解該被好好接住的人
近日,MeToo效應,鼓舞許多曾遭受性騷擾、侵害的當事人持續站出來響應,揭露自己曾經遭受到權威者、職場同事、親友、認識的人、不熟的人傷害的經驗。這些事件的內容往往既寫實又殘忍、既震驚又令人心痛、既憤慨又讓人不捨,這些故事所呈現的畫面,多數是沒有經歷過的人難以想像及承受的。
近日,MeToo效應,鼓舞許多曾遭受性騷擾、侵害的當事人持續站出來響應,揭露自己曾經遭受到權威者、職場同事、親友、認識的人、不熟的人傷害的經驗。這些事件的內容往往既寫實又殘忍、既震驚又令人心痛、既憤慨又讓人不捨,這些故事所呈現的畫面,多數是沒有經歷過的人難以想像及承受的。
之前到東海大學跟進修部的同學上諮商理論,希望用人話把諮商理論的一些概念講得好懂一點,也期待心理學能夠帶給生活一些啟發。有位同學問起了「現象場」是什麼意思?
常常有個案會在下一次諮商提問:「咦?心理師,上次談完後我回去更糟耶⋯⋯怎麼會這樣?」以下簡單列一點原因以及兩點個案能做的事情。
如果家中的水管塞住了,相信你會盡快找人來修,而親密關係也是,若你的婚姻關係卡住了,當然也要好好維修呀!而且越早處理越好,不要讓衝突越來越激烈,那會容易讓彼此的負面情緒蔓延到更多的地方,讓快要不堪負荷的水管承受更高的水壓而更脆弱、出現更多的裂縫,可能也要花更久的時間或心力去修復。
你喜歡現在的生活嗎?你滿意現在的自己嗎?每過一陣子,我就會忍不住停下來,問問自己。
每個人在適應社會時,學會圓融、世故、壓抑與忍耐,特別是有負面情緒出現時,容易選擇忽視或轉移注意力,甚至是否認與責怪自己,不該有這樣「不好」的情緒出現。
很多人對心理師的印象,源於電影《無間道》裡溫柔知性的陳慧琳,想像如果像梁朝偉一樣躺在那張舒適柔軟的躺椅上,煩憂就會不見蹤影。心理諮商真的這麼神奇,有如服下一顆解憂丸嗎?
這幾天Netflix小編拿了韓劇《還有明天》畫面截圖做了快篩meme圖引發爭議,但讓我們稍微回過頭來看看《還有明天》這齣戲劇,《還有明天》描述主角因一場意外成了地獄使者的一員,卻一改我們對地獄使者的印象,反而是負責拯救瀕臨自殺邊緣的在世人們,從劇中讓我們更有機會窺探自殺者的內在心理。
「我怕我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我總是壓抑不下來情緒!」情緒是否該被壓抑、控制,才是一種高EQ的展現?抑或是,情緒是自然傾向、是內心的自我對話?!
近年來,多虧政府與相關單位的宣傳,社會大眾對於「親密暴力」這個詞彙已不陌生,但是對於哪些行為構成「親密暴力」可能還有些生疏;而研究也發現,許多深陷親密暴力的受害者尚未向外求助的因素之一即是沒有辨認出伴侶的作為已構成親密暴力。
台劇《火神的眼淚》漸漸喚起社會對消防員相關工作權益的重視。回顧近幾年的重大事故,2010年起至今,高雄氣爆、桃園新屋保齡球館、桃園平鎮工廠等事件,造成約有30位消防員殉職,一般民眾對於消防員工作的認識,多半不出是很辛苦、要冒著生命危險進火場等,但消防員的心理狀態,比多數人面臨更高的受創傷風險。
當你身旁親近的人遇到一些麻煩的時候,你是不是不用多想就會關心他或幫忙呢?大部分可能是傾聽、支持或鼓勵等正向回應吧,那如果遇到這狀況的是你自己,你又會對自己說些/做些什麼呢?
諮商室中,有許多人因為沒有自信而前來,他們「很難接受自己是好的」,他們花了很大的力氣在「細數自己的不好」,經過多年累積下來的、自動化對自我的檢討與否定,讓他們也很難看見自己「真的有好的一面」了。
日子,一如往常開啟,或是忙碌許久,或是疲累甚長。瞬間,一個打擊的訊息、一場不愉快的職場對話,或只是來到「忙、茫、累」的高峰……極度害怕的感覺襲來,無由的心悸、呼吸困難、發抖、麻木,或噁心、感覺肚子極度不適……腦裡浮現一連串如已被命定般真實、卻隱沒無聲的話語——這樣下去我會死掉、我會發瘋失控….…
這幾年越來越多人重視心理健康,在心裡感到困擾的時候,會想透過諮商來解決。也有不少人為了避免副作用,期待聊一聊就可以打開心結、不藥而癒。那麼,諮商到底在聊些甚麼呢?
今天是台灣女權日,卻不幸在媒體上得知立法委員高嘉瑜遭遇家暴的消息。從這起事件中,讓我們知道,遭遇暴力攻擊或威脅是可能發生在任何人身上,無論個人身分或是社會地位。家庭暴力(domestic violence)讓許多受害人陷入深淵,但家暴不只是家庭內部事務,也是整個社會、國家都該重視的嚴肅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