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家穎實習心理師
朋友養了隻帥氣的老貓,去年冬天老貓的生病讓朋友感到相當不安,生病後期朋友告知家人此事,得到「你要做好心理準備」的回應。
預期失去貓咪是種悲傷,但家人的回覆對朋友來說隱含著「你不需要為了貓咪如此悲傷」的意涵,反而讓朋友感到不被理解的痛苦和雙重的失落。學者陳建澄(2013)發現,當飼主失去寵物的悲傷無法被認同支持,可能會讓飼主哀傷過程難度更高,同時此經驗也讓我們看到原來悲傷的權利是有可能不被認同的。
在1989年提出悲傷剝奪(disenfranchised grief)一詞,指當個體經歷失落事件而悲傷,但此悲傷卻未被社會認同,致使個體無法公開哀悼或是無法得到社會的支持;寵物失落就是屬於悲傷剝奪中的一種(Doka& Martin,2002; 李琇婷、呂旭亞,2009),有時候飼主因種種因素被迫須要出養心愛的寵物,抑或是寵物的逝世,對於飼主而言其實都是很痛苦的感受,然而這樣的感受並非每個人所能理解,甚至往往被輕看。
「何以失去寵物會讓人如此悲傷?」
這是蠻多人會想了解的問題,現今社會寵物已脫離工具的角色,對於飼主而言寵物是個有脾氣、想法、感受並且給自己滿滿愛與支持的存在,這也讓飼主與寵物之間形成重要的依附關係,所以當失去時寵物時,我們也同時失去了一段重要的依附關係,因此會有悲慟的情緒出現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更不該被忽略與剝奪。
我可以怎麼做?
那究竟我們要如何面對或陪伴呢?很多時候,我們並非是想要去否定飼主的悲傷情緒,而是不知道方法去協助和陪伴,故在此筆者分享一些方式給飼主與想要協助親友的你:
(一)去除社會文化的框架
改掉「再養就好」的回應,並表達傾聽的興趣,陪伴飼主述說寵物對其的獨特與重要性,對於飼主來說就是很重要的支持。
(二) 允許失去的悲傷
用言語或行為表達理解與支持,「我想失去牠對你來說一定是很痛苦的」,我願意陪伴你一起度過這段難受的經驗。
(三)原來我可以悲傷(對飼主自身)
經歷過的生活點滴都可能讓你想起失去的寵物,難過的時候想哭就哭吧,也可以為自己跟寵物做個儀式,像是寫一封信、發一篇文或者照片、重新走一趟跟牠一起去過的地方等等…形式不拘,只要過程中你可以與牠好好告別,然後把牠放到您心裡一個新的位子,讓牠可以陪你繼續度過新的生活就好。
每個人的悲傷都有其獨特性,展現出來的樣貌與時間長短都不一樣,有時候甚至是來回擺盪的,正當自己覺得悲傷已過的時候,很有可能又突然回來,但是沒有關係,只要去傾聽、陪伴與允許這份悲傷,都將有助於幫助自己或周遭親友度過這段歷程。
參考文獻
- 李琇婷、呂旭亞 (2009)。悲傷剝奪概念簡介:談諮商師的悲傷剝奪經驗。台灣心理諮商季刊,1(2),34-46。
- 陳建澄(2013)。寵物死亡之哀傷輔導。諮商與輔導,(334),42-45+57。
- Doka, K. J. & Martin T. L.(2002). How We Grieve:Culture , Class, and Gender. In K. J. Doka (Eds.),Di s e n f r a n c h i s e d g r i e f: New Di r e c t i o n s,Challenges, and Strategies for Practice. Publisher:Champaign, Ill. : Research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