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情緒當炸彈:用覺察找回內心指南針
這些看似平常的情緒,若日積月累,卻會在內心掀起風暴。如果我們總是選擇壓抑,這些情緒轉有可能默默變成不健康的潛在信念:「只要我做自己想做的,就會受到懲罰。」
這些看似平常的情緒,若日積月累,卻會在內心掀起風暴。如果我們總是選擇壓抑,這些情緒轉有可能默默變成不健康的潛在信念:「只要我做自己想做的,就會受到懲罰。」
運動員退役後回歸一般社會職場工作,最常服務的職位就是運動教練或中小學的體育老師,曾有選手聊過想離開體育界到不同的領域闖闖,但礙於沒有其他專長,即使勉強求職薪水也不高,幾番考量之後還是選擇走回原路,但對於自己的工作實在提不起勁,進退兩難之下也只能先過一天算一天。
從小長期接受訓練,幾乎沒有選手說自己從沒被教練罵過,但怎樣去處理這個普遍來說難以消化的負向經驗,是每個運動員必修的學分。
這段時間,政治圈、學術圈、文化圈 發起了「#MeToo運動」,相繼有多位被害者出面說出過去被權勢霸凌、性騷擾、性侵害的受苦經驗,甚至校園裡各種性歧視、性霸凌的事件也層出不窮。
隨著疫情的緩解,已經開始可以拿下口罩,但有一些青少年在拿下口罩後面臨許多問題。可能是在疫情期間持續戴著口罩,口罩代表一種安全的物品,戴著口罩也是種心理安全感,躲在口罩之下,口罩已經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你知道為什麼有些人在面對逆境時會一蹶不振,有些人卻能在接納挫折與失敗,從創傷中成長,再次站起來嗎?其中的差別正因為「心理韌性」的不同,在職場上許多人所謂的「復原力」,指的其實就是「心理韌性」。
前陣子與家人去了東部旅行,離開前要帶點或再吃點當地的名產,想起了一家老店麻糬,很讓我心動,於是提議買個麻糬解解饞,購買前問問家人想不想吃。只有我爸和小孩想吃個花生麻糬,我媽和我哥沒出聲,確認後,原來他們早餐吃得太飽,胃沒有空間再容下任何食物。
在諮商室裡,我經常發現習慣付出、為他人著想的當事人,並不容易察覺自己的討好行為,他們困惑著說「這不是很正常嗎?」「大家不都這是這樣嗎?」
我們處在一個斷裂的世代。線上緊密相依、線下毫無交集,物質滿足,心靈空虛,科技躍進、情感退化。面對他人心靈的孤單、困境中的掙扎,總是如營業時間結束的那一刻,大門一關、鐵門一拉,關上了人與人之間的溫度,也或許將正在經歷一些困難的人下拉到更絕望的黑洞。
這個隊伍經歷過球員相繼受傷、合約問題、士氣低迷,甚至是NBA墊底的球隊,加上主力控球後衛Curry已達34歲高齡……但當如此低迷之時,Curry當時居然說了一句:「你們不會想在下個賽季遇到我們的!」當時大家都嗤之以鼻,看到這邊你可能會想Curry到底哪來的自信?
你是不是在為人父母之後,總覺得你的生活除了工作就是小孩,二十四小時都不夠用。生活過得越來越沒品質,如果再加上隊友不給力,一定讓生活更不好過。以下分別就兩個議題來做探討:如何成為一個「足夠好的父母」以及「與你的伴侶如何分工」來做描述。
身為心理師,每天的工作好像都繞在「死亡」話題上。有些人來告訴我「我得了癌症,可是我不想死」;有些人是鼓起很大的勇氣告訴我「我活得好痛苦,可以自殺嗎?」
我是一名心理師,也曾是一名不孕症患者,在尚未接受試管嬰兒療程之前,我以為我懂能夠理解不孕夫妻個案在人工生殖過程中承受了什麼樣的身心壓力,直到我自己為了受孕而開始接受各種手術、療程,那時的我才真正明白……
因著在學校擔任自然療法基礎相關課程老師的機緣,某次「森林療法」組別學生上台報告,講述了自身親戚居住於德國,德國醫師會開立「森林療法」處方給他們認為有需要的患者,而處方籤上可能這樣寫:「需到OO步道健行(指定的步道)」
快速的生活步調、繁多的資訊量、從四面八方來的壓力,這些形容在現今社會高速發展下成為了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過了一個年,你的心情還好嗎?這個年你和家人親戚團聚,或許會被熱心的關心起你的種種近況,像是工作、收入、感情,甚至已經結婚的你,也會被問到何時要生小孩、買房子……等等,讓你一時間難以好好應對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