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親愛的孤獨者》青春的罪狀中常藏著孤獨,長大後的孤獨藏著生命的厚度
或許我們都在青春的時候懞懞懂懂,用許多自以為的想像去詮釋這個世界,和放大自己的特別。12歲時在同儕之間迷失,自我認同混淆,不知道怎麼樣才能是個受歡迎的人,在別人的眼中迷了路。
或許我們都在青春的時候懞懞懂懂,用許多自以為的想像去詮釋這個世界,和放大自己的特別。12歲時在同儕之間迷失,自我認同混淆,不知道怎麼樣才能是個受歡迎的人,在別人的眼中迷了路。
生命的每分每秒都是我們生命故事的進行式,穿插著不同的人物、場景、劇情跟脈絡,交織成我們的生活實況。我們每個人都攢存著成千上萬的故事,有的被視為珍貴寶藏收藏心裡,有的卻是生命尚未能承受之重讓人無所適從。
不知道你的生活周遭是否有遇過這樣的人?總是會因為看起來莫名其妙的事情大發雷霆,要他說個原因嘛,他也說不上來。在學校工作的時候,總會有某些孩子情緒張力之大,爆發力之強,續航力之久
一時的情緒高漲、難以控制,於是就自殺或殺人的新聞並不少見,然而「怎麼性子這麼烈?」、「有事可以好好講,一定要這麼激動嗎?」一類的評價從未止歇,只是面對這些評價,我很想問,我們的社會真的有提供「好好講」的空間嗎?
自卑感可能讓人覺得自己不那麼好,但它同時也並不是件全然壞的事,自卑感像是讓火車繼續往前的燃料;但是,嫉妒,卻是自卑過度產生的後遺症。
我們認為的正義,究竟保護了誰,還是根本就成了另一種惡?然而,到底什麼是惡?又該由誰來定義?媒體的報導,是讓我們了解事實的不同面向,還是挑動我們平淡的情緒
在《我們與惡的距離》中,一共「開了兩槍」,一槍是李曉明在戲院的無差別殺人案,一槍則是槍決李曉明。第一槍粉碎了很多家庭,其中包括女一宋喬安的家
「我記得整部戲殺青的最後一場戲是我,殺青了,我可以離開這個角色,但那些人呢?他們還是得繼續下去。」前幾天飾演《我們與惡的距離》中應思聰的林哲熹在臉書上說了這句話,感動了很多人。
在學校的場域工作,常常會接到需要做哀傷輔導或是危機處理的孩子,但很奇怪的是,並不是每個孩子在面對危機或是失落的時候,都有滿滿的情緒,可能只是淡淡地告訴你,他很難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