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如此不安:理解說不出口的創傷(二)創傷症狀
創傷症狀有許多類別,依據精神疾病診斷手冊提供對於創傷壓力症候群的說明,主要的症狀反應可歸類為以下四大類
創傷症狀有許多類別,依據精神疾病診斷手冊提供對於創傷壓力症候群的說明,主要的症狀反應可歸類為以下四大類
創傷,是人們經歷自身內外在系統無法承受的痛苦經驗或歷程後,自我保護機制失調的狀態,且對個人的身心狀態產生廣泛且持久的影響。因此,凡是經歷超乎自己可承受閾值的壓力經驗者,皆可能造成個體的創傷,並在生活中出現創傷反應,影響自我及身旁關係的長期生活狀態。
最近不知為何,性犯罪的新聞好像總充斥在生活中。一方面小編安慰自己說,或許是大家願意說出來、站出來了,因此才會看到那麼多,過往不會看到的「黑數」
1998年美國Felitti醫師發表了童年逆境研究(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 Study,以下簡稱ACE研究),揭開了童年經驗和成年時期身心健康的關聯性
在某次的課堂上,教授在台上說到有一群人,曾經受過傷,在痊癒但留下疤痕後,他們習慣用逃避抑制的生活方式來避免再次受傷
所謂的重複夢境,並非侷限同樣的內容、劇情。只要夢的主題、人物相同或類似,都可以稱為重複夢境。以過去經驗及文獻資料顯示,重複夢境可以分為兩類
講起霸凌,有一千零一夜的荒誕又真實故事可以說,一點也不罕見,但最荒謬也最真實的是,長大之後才發現 ,有人的地方就有霸凌
今天跟大家分享新的系列【認識性犯罪及預防因子】的第一集『關於那些難以說出口的傷痛 ─ 性侵害預防與陪伴』。
許多匿名的網友留言評論「太扯了,怎麼會持續這麼久?」、「如果被性侵為什麼不早點講?」、「為什麼不求助?不報警?」……等等對於性侵、家暴事件及受侵犯者反應行為的質疑。
聽到性侵害,你/妳會想到什麼?如果這個不幸的經驗落在身旁重要的人,你會有什麼樣的感受?會有什麼樣的想法?又該如何回應?
正是那些微不足道、一再重複的日常,尤其是童年時的人際互動(特別是大人和孩子的關係),形塑了我們對自己的觀感、對世界的態度,影響了我們怎麼度過此生
通常性犯罪的被侵犯者所能傾訴的對象不多,你是能陪伴他(她)的親友嗎?你願意成為那樣的支持嗎?
我把創傷稱為「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當事情的發生超乎我們的因應能力,人當場無法整合外界所有資訊以做出適當反應,就像是系統被癱瘓了、當機了,因而可能會討厭自己、覺得外界是危險的,有不舒服的情緒和身體感受
你還記得曾經在與伴侶的衝突中,說過或做過什麼「只是一時氣話或只是吵架會做的事」嗎?例如:「我就是瞎了眼當初才會選你不選A」、「你這個賤女人,誰會想要你」
有人說「心情不好就找人聊一聊就好了呀,為什麼要花錢做諮商?」我想大家或許都有過找人聊聊的經驗,當下真的是會覺得心裡確實舒暢不少,但在情緒宣洩過後,是否會覺得心裡仍然怪怪的、似乎哪裡卡住卻也說不上來
2019年1月,新北市蘆洲有一起肉圓家暴事件引起社會譁然,當時一名男童幫父親買肉圓,卻因為沒加辣,父親就對男童及媽媽家暴。「肉圓爸」的新聞讓許多民眾忿忿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