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與兒童談論死亡?善用繪本、教孩子學會珍惜生命
之前收到大好書屋出版社寄來一本喪親的繪本,邀請我閱讀和分享讀後心得。對我來說,跟死亡有關的繪本並不少見,但當媽之後,對於孩子面對媽媽過世、人生中會永久失去母親的這件事,感觸變得非常強烈,有時候想到若是有一天我在孩子年幼時就撒手人寰,他們該如何是好,甚至是無法想下去的。
之前收到大好書屋出版社寄來一本喪親的繪本,邀請我閱讀和分享讀後心得。對我來說,跟死亡有關的繪本並不少見,但當媽之後,對於孩子面對媽媽過世、人生中會永久失去母親的這件事,感觸變得非常強烈,有時候想到若是有一天我在孩子年幼時就撒手人寰,他們該如何是好,甚至是無法想下去的。
最近一部韓劇《非常律師禹英禑》在創造高收視的同時,也帶來了觀眾對於「自閉症類群障礙(Autism Spectrum Disorder,以下簡稱自閉症)」的關注。身為長期陪伴自閉症患者及其家庭的心理工作者,我自己在觀劇過程中,除了探究戲劇對於自閉症的呈現是否貼近現實以外,更讓我有所感觸的是身為照顧者可以怎麼陪伴理解他們。
你是不是在為人父母之後,總覺得你的生活除了工作就是小孩,二十四小時都不夠用。生活過得越來越沒品質,如果再加上隊友不給力,一定讓生活更不好過。以下分別就兩個議題來做探討:如何成為一個「足夠好的父母」以及「與你的伴侶如何分工」來做描述。
2017年的《奇蹟男孩》改編自同名小說,電影內容講述一對父母努力幫助兒子克服他那畸形的臉部帶來的異樣目光及霸凌。這部電影真實反映了特殊生家長的心境。
寵溺行為的確包含了父母對孩子的愛,但這樣的愛可能淹沒了孩子的潛能,也剝奪了他發展自主性和責任感的機會,其實是一種不健康的愛
你聽過家事商談嗎?這裡的家事並不是洗衣拖地掃廁所的家事哦!(這類的可能可以左轉之前的居家整聊室?)
1998年美國Felitti醫師發表了童年逆境研究(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 Study,以下簡稱ACE研究),揭開了童年經驗和成年時期身心健康的關聯性
關於那些每天必備的家庭吶喊聲,當下你是什麼樣的心情,又帶有什麼樣的期待或意圖?而這些話語真的為你創造你期望的家庭畫面了嗎?還是更深的挫折、憤怒或無力呢?
實務工作中的經驗讓筆者發現,大部分孩子的問題,都可以透過健康的親子關係而所有提升、改善與影響,因此本文最主要不在於兒童議題上的知識堆疊或方法建議,而是期望透過一些心法,提供修復與提升親子關係與兒童發展之觀點
2019年1月,新北市蘆洲有一起肉圓家暴事件引起社會譁然,當時一名男童幫父親買肉圓,卻因為沒加辣,父親就對男童及媽媽家暴。「肉圓爸」的新聞讓許多民眾忿忿不平
不知道你的生活周遭是否有遇過這樣的人?總是會因為看起來莫名其妙的事情大發雷霆,要他說個原因嘛,他也說不上來。在學校工作的時候,總會有某些孩子情緒張力之大,爆發力之強,續航力之久
常看到有名人「前」夫妻因贍養費問題在媒體上交鋒,而他們在婚姻中所生的小孩自然成為交鋒過程中最常被提出來指控對方行為不當的主角。
在面對子女們的情慾發展時,若是這讓父母親們感到焦慮,或許我們可以先學習不要下意識地想要將子女們與性進行分割,而是先讓自己停下來處理自己的焦慮
在為人父母前,我們都曾經歷與父母親的不快與衝突,覺得自己受到父母的過度限制,太多的干預,體會到不被體諒及了解的辛苦,甚至在心中暗暗發誓
許多有特殊需求的孩子,常常需求是無法被看見,也很常被誤解,而這世代的父母都很努力想當好父母,讀了好多教養書籍、聽了好多親職講座,但當父母這麼努力讀書、上課之後,特別是特殊需求的孩子父母,卻常抱怨專家們的建議無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