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首頁 » 蛹保安康 » 認識童年情感忽視的影響,建立自信與自我疼惜的療癒契機

認識童年情感忽視的影響,建立自信與自我疼惜的療癒契機

文/蛹之生心理諮商所 顏佑真心理師

人們在童年成長經驗中發生過很多的事,這些經驗都在長大成人後仍深深影響著生活,所以在實務工作中不難發現有為數不少的人們會有動力想討論童年的成長時的經驗和體會。來談的主題可能是對愛的體悟或是失落與遺憾。

童年感受被忽略的佳妮

第一次見到還是學生的佳妮,她全身穿著名牌服飾,頭上頂著最流行的長捲髮,還有那精緻的妝容和美麗的水晶指甲,佳妮告訴我只要是想要買的東西,父母親會滿足她的需要,但心理的只有男友才能給。佳妮流淚的說很需要隨時感到被男友關愛和親密的肢體接觸才容易感覺安全。但最近又失戀的原因就是前男友很受不了她需要很緊密的相處。佳妮說被分手後感覺很空虛,很想要有人來愛,但又非常恐懼被遺棄的感覺。這一次她克制了再去使用交友軟體認識新的男友,做出不同的選擇來和心理師談談她的困境。

我陪著佳妮共同調節冷靜下來以後,試著回應問佳妮:除了男友以外什麼時候你還能感覺到其他人的愛?例如家人或朋友?或者是心愛的寵物對你表達的熱情?佳妮沮喪的搖頭表示沒有!父母親都太忙了,而且從小就沒有人關注她的感受,只有當她開始表達憤怒的時候,父母親才會停下工作問她發生了什麼事?然後又指責她想太多!太敏感!

所以當佳妮進入青春期後開始談戀愛,佳妮經驗到追求者傾全力的呵護滿足她的需要,以及熱情的擁抱和肢體接觸,讓她不再感覺空虛!但也陷入沉迷戀愛感的循環,一失戀就會立馬尋求新的戀情。佳妮現在很不喜歡這樣的自己因此尋求改變。

在開始療癒之前,我先教育佳妮,需要先了解因童年情感忽略而受的心傷,像是隱藏在生活中不被允許表達的想法和需求,也不被接納的種種情緒、感受和身體經驗,其實會持續留在大腦記憶和身體裡。甚至,成年後也能有自覺情感受傷經驗會不斷的重演,形成一種生命運作的模式。

關於創傷會重演,也別灰心,世界知名創傷療癒專家-彼得‧列文博士也曾分享自己對於創傷重演的獨到見解,他認為重演的創傷能為人們帶來療癒的機會,人們也不會因此被囚禁在創傷中。曾經的創傷終究會需要也需要被了解,而且創傷有其智慧,直到有一天時機成熟和有支持資源的到來,加上當事人透過、理解和尋求療癒,還是可以幫助人們成為了一個更為健康和完整的人。

請重視童年發展性創傷發展與情感忽略的影響

創傷的相關研究中,童年發展性創傷發展已經廣被人知和重視。從定義來說這是從兒童生命早期開始且持續性的面對因父母缺乏適當的撫育或者虐待導致的困境,帶來的重複性的創傷經驗,其影響力深遠到成年後的身心健康與行為發展。換句話說,這是與有關的情感傷害,不容易分辨卻又常見,例如是遭遇父母的忽視、錯誤的教養方式,家中缺乏無條件的愛和情感上的安全感。

談及童年期情感忽視——簡稱CEN(Childhood emotional neglect)——就需要知道這是由臨床心理學家鍾妮斯.韋伯(Dr. Jonice Webb)提出的一個概念。

Dr. Jonice 將其定義為:

一種由於父母沒能力給予孩子足夠的情感回應所造成的傷害。

她認為很多的父母不了解愛孩子和感受孩子的情感是一樣重要的,所以即使是生活照顧十分周到的父母親也有可能做出忽視孩子情感需求的行為,同時也留下創傷陰影和日後對建立依附關係所產生的障礙(包含自我調節、復原和社交能力的損傷)。

在我們討論的影響前需要先理解,療癒依附關係能夠帶來的好處有:

  • 使人們能夠在的情感和其他人保持連結、互動中經驗到安全。
  • 促進人們了解自己的行為、需求和情感。
  • 強化人們有能力辨識、爭取並接受身體和情感相關的滋養與支持。
  • 建立可信任且健康的人際關係,和他人也能相互依存和給予支持行動,而不是只會相信什麼都只能靠自己。
  • 有適當的自尊,在生活中可以設定適當的人際與情緒,懂得拒絕,也可以不帶任何羞恥、愧疚和恐懼的說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 以開放的成長型心態生活,在中也選擇包含了充滿愛的關係與健康的性。

了解你發生過什麼事?同時相信這不是誰的錯!

回到童年情感忽視的佳妮,在我們的療程中透過活化迷走神經共同調節,來協助佳妮經驗自己也有能力可以照顧感受和感覺安全。同時也支持佳妮在日常生活當中去辨識這些反應和需求是來自童年的內在小來還是成人後的自己,因此去探索童年經驗是重要的。

佳妮回憶起童年的經驗,讓她感覺難受的事情其實是自己的背景讓自己感覺羞愧,父母親的年齡相差了30歲,也沒有感情基礎,在家幾乎沒有互動和情感連結,佳妮回憶起父親是一個安靜木訥的人,而母親卻又是容易生氣和動輒打罵的狀態,童年時期的佳妮其實很難向父母表達她的真實感受。所以當我們在會談中有機會去接觸到佳妮的童年感受和時,我也會邀請佳妮試著讓成年的自己向童年的自己說說話,佳妮會淚流滿面的跟內在小孩表達心疼以及承諾支持會照顧自己的感受。很神奇的是,佳妮開始擁有屬於自己的安全感,逐漸地不再過度依賴男友的立即滿足。

Dr. Jonice Webb在其專書中也指出並認為要覺察童年情感忽視可能不容易,特別是它經常躲在憂鬱、焦慮、創傷、婚姻議題、教養問題、悲傷以及一些其他狀況的背後。常常是接受心理諮商治療以後才能發現的情況,多數由專業治療師先辨識出,再帶領童年情感受忽視者一起去探索與進行療癒。所以常見的狀況也會是來談的人可能會對自己的經驗和感受有困難接納,或者是對自己生氣。不太了解情緒如何運作,包括自己的情緒和別人的情緒。在人際關係上有困難信任和無法建立安全感,不願意依賴他人的照顧,傾向強力的要求自己要獨立等行為表現。

若有這些自覺後,接下來我們可以探索和了解發生過什麼事?同時也請要相信這不是誰的錯!導致創傷的行為有時來自父母缺乏了解或者是代代相傳的結果,但重要的是我們是否願意選擇相信生命的智慧,和信任有希望,更何況這世界還有許多的案例正在見證療癒的發生!

對於童年情感忽視的療癒,可以做些什麼?

如果已經開始有自覺童年依附關係的影響並做出改變的決定,透過專業的治療師的帶領下,人們可以在安全的狀況下好好聆聽內在的聲音與拓展身心容納之窗,穩定與強化安全感、提升神經系統的調節力,以及有效建立自我照護的能力。

在生活中的自助,我則是非常鼓勵可以試試每天做些情緒以及身體的覺知與反思練習,嘗試在生活中去感受和創造讓身體感受舒適、或情緒平靜的經驗、透過呼吸練習讓自己的呼吸和步調慢下來、時常寫下感恩日誌和擴展支持資源清單、透過改善睡眠、增加健康的飲食的行動也可以提升身心免疫力,運動也可以提升對壓力的耐受力,即使只是定時的散步也能增加身體活力和情緒調節力。只要你願意開始,有耐心地循序漸進終會看到效果!

關於想要展開建立自信與自我疼惜的準備,我想讓傳達的是:

記得你不孤單!也別忘了好好的肯定自己過去的努力!這世界有許多的祝福給準備正在看著這篇文章的你,相信在往後的生活中能有豐富和正面的影響進入生命之中,讓你能夠體驗到更多的喜悅和意義!祝福你!

參考文獻

  • 鍾妮斯.韋伯(2023): 童年情感忽視(二版):為何我們總是渴望親密,卻又難以承受?台北:橡實文化。
  • 歐普拉.溫弗蕾, 布魯斯•D•培理(2022):你發生過什麼事關於創傷如何影響大腦與行為,以及我們能如何療癒自己。台北:悅知。
  • 彼得.列文(2023)喚醒老虎: 釋放動物本能,打破「凍僵反應」,讓創傷復原。台北:采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