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首頁 » 早期療育 » 父母路的兩三思

父母路的兩三思

文/邱惟雅臨床心理師

許多有特殊需求的孩子,常常需求是無法被看見(例如:會跑會跳應答如流,可是學習一蹋糊塗),也很常被誤解(不理人就是沒禮貌?),而這世代的父母都很努力想當好父母,讀了好多書籍、聽了好多親職講座,但當父母這麼努力讀書、上課之後,特別是特殊需求的孩子父母,卻常抱怨專家們的建議無效?父母心中的挫折與無助不言可喻,也很容易有深深的自責感。

10多年來,我與孩子們及其父母親,在數千次深入評估、療育與諮商互動過程中,深信改變關係上的困擾無他短徑,只有愛,唯有愛!

也許父母親會立刻質問說,「這是廢話,哪有不愛自己孩子的?」但我想分享的是,很多時候父母親需要先學會愛自己、愛心裡住的那個自認不完美的小孩自己、那個曾經挫折滿滿的自己,而另一些時候則是需要去重新認識、同理、接納、愛那個由己而出,讓我們滿心期待,現實卻讓我們失落滿滿的孩子。

孩子不是你的理想我

愛孩子是幫他鋪好路、避免他跌倒?答案可以是「是」或「不是」。我相信父母都希望孩子一生順風順水、功成名就,很無奈的,這只能是期待,這或許只是我們大人想像的好路,卻可能不是孩子想要的,孩子的痛、孩子的苦、孩子的路他都得自己走,父母需要陪著走,也只能陪著走一段而已,無法替他受。

在學校人際衝突時大人急切要修正他,然而有時衝突的意義,孩子要說的卻是你在不在意我、我不是故意的、我受委屈了、我害怕了、我生氣了、我不知道怎麼辦…….千百種原因,身為父母的我們會以自己的經驗急著教導他,效果不彰時很快就落入孩子不受教、講不聽,或者要求孩子重來的思考中,因為我們「想要」,所以我們這樣教……

然而,回想那些未被接住的情緒與感受,在過去我們的心中、在眼前孩子的心中該如何被消化?

當我們在與孩子的衝突中、要求孩子配合時,或許試試停下來想一想,是甚麼讓我們如此堅持?

孩子不是你的理想我,也不是「我」的延伸,他是他自己,另一個個體,他無法也沒有義務滿足我們的「想要」。

每一個孩子、每一個父母、每一個人都是不同的個體,自然每一個家庭組合都是不同的組合,父母之路艱辛不易,如何讓彼此緊張的關係中找到出路,當然很難僅只從教養書籍上依樣畫葫蘆的立即突破,不變的是緊張關係中,情緒與感受的理解,尊重自己與孩子的情緒,不急著教導、解決問題,是很重要的思考,因而我們才能在一次次的跌撞中,慢慢懂得父母之路。

審視內在自我感受、理解錯綜複雜的家庭關係,並願意為了自己、為了所愛之人而改變,才能在關係中自由、相互放過進而相互滋潤,當身為父母/已長大的孩子、孩子們感到情緒困擾時,歡迎帶著你內在/你的孩子來蛹之生心理探險,我們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