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家鈞諮商心理師
在我服務的個案中,有一類問題是很常見的,就是自我價值感的問題。在我們的成長經驗裡,有一件事是很矛盾的,我們從小就被教導要在意別人的看法,但是長大後卻沒有人教我們要如何做自己。
在這裡我們必須學會區辨一件事,那就是在意他人看法與尊重他人感受是不一樣的事。在孩童的時期,我們不自覺地或多或少地經驗到他人對我們的評價,特別是我們的父母親或老師,當我們做好一件事時可能會獲得正面的評價,做的不好時會得到負面的評價。好的評價看似是好的影響,但其實在評價的性質上是一樣的,一樣都是從他人那裡接收到的評價。父母親可能對小孩子說:「你做得很好,你是一個好孩子。」或是:「你怎麼這麼沒用,連這個都不會。」無論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評價,都是來自他人對我們的看法,而不是自己。所以,許多人甚至到了成年時期,仍然過於在意別人如何地評論我們這個人,因為我們已經早就習慣了從別人身上來肯定自己或否定自己。
隨著年紀增長,我們的內心產生了一種無意識的需求,渴望得到他人的認同,其實這是建立自信心的來源出了問題。他人的評價往往帶著特定的價值觀,例如,一個聽話的孩子才叫做好孩子,帶著這樣觀念的父母親,是不太允許孩子有太多自己想法的。孩童希望得到父母親肯定或是心裡害怕得不到父母的認同,孩子的心裡是恐懼的,特別是過於嚴厲的父母親教養長大的孩子,沒有做到父母要求的樣子時,便會遭受責駡或處罰,甚至是遭到言語上的否定或羞辱。孩子無意識地為了「生存」或「避免焦慮」而不斷地內化與接受了父母親的價值觀,以及一套“由他人給自己”的評價模式,時間久了後,習慣從他人這邊得到的肯定,自己是給不了自己的。
那麼身為父母親面對子女的教育該如何做?或是已經受到影響的我們,該如何認可自己呢? 首先,對子女教育方面,我們都希望孩子能夠對自己有自信並且能夠為自己負責,我們必須學會放下對孩子的評價,在孩子表現的結果上,邀請孩子來評價他自己。我們要懂得與孩子做這樣的對話,如對孩子提問:「你自己覺得這次考試的結果滿意嗎?、你認為你是如何辦到的?」從孩子小的時候就將屬於孩子的“責任”還給孩子,父母親對孩子有扶養教育的責任,但不是替孩子扛起他們自己應該負起的責任。一旦孩子學會自我負責,並且知道評價是掌握在自己手上的,孩子才能夠學會自我管理與建立自信心。
其次是關於如何增進自己的自信心與價值感的部分,我們必須理解知道,習慣以他人的評價來認定自己將無法產生真正的自信心,也沒有辦法真正的做自己,甚至是面對眾多不同他人看法時,可能讓人失去了自己。自我價值感的建立,需要學會對他人評價做思考,他人的評價有時候是值得我們反思的,但不是照單全收,如果我們能夠將他人評價「咀嚼」思考後再決定是「吐出」或是「吞咽」,便可以將評價模式從他人評價轉變成自我的評價。
此外,我們需要小心那些讓我們感到開心地被認同的事,需要清楚你獲得認同的來源是他人還是自己,來自他人認同的開心與因為被否定的不開心,在本質上其實是同樣一件事。面對他人對我們中肯的建議與評論,如果過於防衛排斥,會喪失了從別人眼中照見自己、成長自己的機會;而面對他人評價照單全收的話,則容易失去自己的主體性,難以建立自己的自我評價與自我激勵體系,會經常人云亦云或是過於容易受他人看法影響了自己的情緒穩定性。所以,做自己,是開放地聽取他人建議;是反思地思索真正的自己;是看見自己身上那份獨特的特質。
每個人的生命都像是獨特的花朵,沒有人能夠有權利去定義你的生命該如何才是對的,只有你自己能為自己做出真正屬於你自己的決定。
我是草
我認識花,但不羡慕花
我喜歡翠綠清新的自己
我是草
即便人們拿我襯托花兒
但並沒有減損我的特別
我是草
我不想變成花
我愛我本然的自己
-Kevin L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