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伴侶能感覺到你的愛嗎?—談「愛的連結」
愛是個人的感覺,連結則是兩個人的關係。當我們不僅愛對方,還嘗試建立專屬的「愛的連結」,愛才能被真正實踐。很多時候,即便我們對愛很熟悉,但卻對「連結」的本質有所忽略。
愛是個人的感覺,連結則是兩個人的關係。當我們不僅愛對方,還嘗試建立專屬的「愛的連結」,愛才能被真正實踐。很多時候,即便我們對愛很熟悉,但卻對「連結」的本質有所忽略。
一個人之所以愉快的原因是:他自己是一個愉快的人。人們終其一生積極追求好成績,好工作,好收入的同時,如果也能好好生活,成為自己喜歡的模樣,會不會更快樂和幸福呢?
這一兩年開始有更多人關注什麼是心理諮商?也有更多人一探接受心理諮商的樣貌。但也有很多人仍然卻步。有人說:「諮商就是要自己試試看才知道在做什麼」;也有人說「心理師會一直問你問題,但最終要你自己解決」。有人有感受良好的諮商經驗,有人則否,每次諮商結束後都感覺到更加的痛苦。那到底諮商室裏頭發生了什麼事呢?
在學校生活中我們有明確的上下課時間表,寶貴的下課十分鐘創造轉換、休息的片刻,得以面對下一個挑戰與學習。當我們出社會後,生理成熟伴隨而來的責任負擔、人際網絡的擴展,心靈CPU需要面對處理的事項更趨複雜與多元,我們理當需要更大的休息與轉換空間以應付如此龐大的操作,但現實生活中的困難卻是轉換空間越來越被壓縮,我們就像一台已經快沒電卻無法關機的手機,處於過度消耗與瞬間斷訊的危險之中。
從小我們總被教育,事情做完了才能休息、放鬆,甚至我們會設定一個放鬆的目標,促使我們努力工作。因此,放鬆成為一個獎賞、誘因,我們會以此要求自己趕完所有進度,才能好好放鬆休息。
近日,MeToo效應,鼓舞許多曾遭受性騷擾、侵害的當事人持續站出來響應,揭露自己曾經遭受到權威者、職場同事、親友、認識的人、不熟的人傷害的經驗。這些事件的內容往往既寫實又殘忍、既震驚又令人心痛、既憤慨又讓人不捨,這些故事所呈現的畫面,多數是沒有經歷過的人難以想像及承受的。
之前到東海大學跟進修部的同學上諮商理論,希望用人話把諮商理論的一些概念講得好懂一點,也期待心理學能夠帶給生活一些啟發。有位同學問起了「現象場」是什麼意思?
常常有個案會在下一次諮商提問:「咦?心理師,上次談完後我回去更糟耶⋯⋯怎麼會這樣?」以下簡單列一點原因以及兩點個案能做的事情。
如果家中的水管塞住了,相信你會盡快找人來修,而親密關係也是,若你的婚姻關係卡住了,當然也要好好維修呀!而且越早處理越好,不要讓衝突越來越激烈,那會容易讓彼此的負面情緒蔓延到更多的地方,讓快要不堪負荷的水管承受更高的水壓而更脆弱、出現更多的裂縫,可能也要花更久的時間或心力去修復。
你喜歡現在的生活嗎?你滿意現在的自己嗎?每過一陣子,我就會忍不住停下來,問問自己。
每個人在適應社會時,學會圓融、世故、壓抑與忍耐,特別是有負面情緒出現時,容易選擇忽視或轉移注意力,甚至是否認與責怪自己,不該有這樣「不好」的情緒出現。
很多人對心理師的印象,源於電影《無間道》裡溫柔知性的陳慧琳,想像如果像梁朝偉一樣躺在那張舒適柔軟的躺椅上,煩憂就會不見蹤影。心理諮商真的這麼神奇,有如服下一顆解憂丸嗎?
這幾天Netflix小編拿了韓劇《還有明天》畫面截圖做了快篩meme圖引發爭議,但讓我們稍微回過頭來看看《還有明天》這齣戲劇,《還有明天》描述主角因一場意外成了地獄使者的一員,卻一改我們對地獄使者的印象,反而是負責拯救瀕臨自殺邊緣的在世人們,從劇中讓我們更有機會窺探自殺者的內在心理。
「我怕我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我總是壓抑不下來情緒!」情緒是否該被壓抑、控制,才是一種高EQ的展現?抑或是,情緒是自然傾向、是內心的自我對話?!
近年來,多虧政府與相關單位的宣傳,社會大眾對於「親密暴力」這個詞彙已不陌生,但是對於哪些行為構成「親密暴力」可能還有些生疏;而研究也發現,許多深陷親密暴力的受害者尚未向外求助的因素之一即是沒有辨認出伴侶的作為已構成親密暴力。
台劇《火神的眼淚》漸漸喚起社會對消防員相關工作權益的重視。回顧近幾年的重大事故,2010年起至今,高雄氣爆、桃園新屋保齡球館、桃園平鎮工廠等事件,造成約有30位消防員殉職,一般民眾對於消防員工作的認識,多半不出是很辛苦、要冒著生命危險進火場等,但消防員的心理狀態,比多數人面臨更高的受創傷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