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悶跟我動起來
隨著疫情起伏,除了期待早日解封,同時維持少出門、避免群聚、戴好口罩、勤洗手,我們還可以做些甚麼來安頓身心呢?
隨著疫情起伏,除了期待早日解封,同時維持少出門、避免群聚、戴好口罩、勤洗手,我們還可以做些甚麼來安頓身心呢?
愛人已經走了一年了,但我的心還痛著,忘不了也放不下。 朋友鼓勵我,往前看;親戚說,你還年輕……可是我還是走不出來,這樣,是正常的嗎? 我還要多久才會好?才不會難過?
當深陷COVID-19之苦,全國三級戒備,家長一邊忙著轉換遠距工作、請無薪假調適心情,孩子又無法去上學,整天在家當婚姻殺手,全家人叫苦連天,WFH(Work From Home)在家辦公成為新型態,但24小時緊密膠著的婚姻生活,如何讓伴侶咬緊牙關,感情增溫不WTF(What The Fuck)?
在我服務的個案中,有一類問題是很常見的,就是自我價值感的問題。在我們的成長經驗裡,從小就被教導要在意別人的看法,但是長大後卻沒有人教我們要如何做自己
「他以前都很優秀啊?為什麼現在會不想上學、不快樂?」常常有家長們百思不得其解,不知道為什麼孩子突然之間崩潰。
創傷反應除了對個體自身產生巨大的傷害,對於關係也產生破壞性影響,這些影響不只衝擊受創者個人,也對其身旁的人和關係造成波及
接下來結合文獻與實務經驗的統整,受創者的內在狀態可能出現哪些行為或反應,是多數受創者難以統整、表達卻又渴望能被理解的狀態
創傷症狀有許多類別,依據精神疾病診斷手冊提供對於創傷壓力症候群的說明,主要的症狀反應可歸類為以下四大類
創傷,是人們經歷自身內外在系統無法承受的痛苦經驗或歷程後,自我保護機制失調的狀態,且對個人的身心狀態產生廣泛且持久的影響。因此,凡是經歷超乎自己可承受閾值的壓力經驗者,皆可能造成個體的創傷,並在生活中出現創傷反應,影響自我及身旁關係的長期生活狀態。
「比較」是人性中相當自動化也令人難以自覺的習慣與行為,我們似乎總要將自己與另一個接近的人相比較,才能知道自己所在的位置或水準,並以此作為衡量自己價值的標準。
雛鳥總有一天將飛離巢穴,如同我們的孩子總有一天將獨自面對自己的未來與人生,隨著各個成長的階段的發展與成熟,孩子們的羽翼將日漸豐碩,預備展翅飛翔。
所謂的重複夢境,並非侷限同樣的內容、劇情。只要夢的主題、人物相同或類似,都可以稱為重複夢境。以過去經驗及文獻資料顯示,重複夢境可以分為兩類
關於那些每天必備的家庭吶喊聲,當下你是什麼樣的心情,又帶有什麼樣的期待或意圖?而這些話語真的為你創造你期望的家庭畫面了嗎?還是更深的挫折、憤怒或無力呢?
我們都不喜歡負面情緒,因為負面情緒帶來不舒服、痛苦的感受。然而也因為這份不舒服和痛苦,會引起我們注意,進而採取行動,來改變這些不舒服的狀態
一個大腦功能正常的人,睡眠週期會規律地經歷淺睡期、深睡期以及快速眼動期,每一個階段都會有夢,只是快速眼動期的夢比較有劇情,較容易被我們記得
有些時候我們總是為別人想得更多、更細膩,把身邊的人打理的服服貼貼、家人要我的未來做什麼我都照做,連路上出現老太太要過馬路我也是第一個搶先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