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不安、害怕失落,你總是委屈自己? 理解在關係裡習慣討好的你
在諮商室裡,我經常發現習慣付出、為他人著想的當事人,並不容易察覺自己的討好行為,他們困惑著說「這不是很正常嗎?」「大家不都這是這樣嗎?」
在諮商室裡,我經常發現習慣付出、為他人著想的當事人,並不容易察覺自己的討好行為,他們困惑著說「這不是很正常嗎?」「大家不都這是這樣嗎?」
我們處在一個斷裂的世代。線上緊密相依、線下毫無交集,物質滿足,心靈空虛,科技躍進、情感退化。面對他人心靈的孤單、困境中的掙扎,總是如營業時間結束的那一刻,大門一關、鐵門一拉,關上了人與人之間的溫度,也或許將正在經歷一些困難的人下拉到更絕望的黑洞。
這個隊伍經歷過球員相繼受傷、合約問題、士氣低迷,甚至是NBA墊底的球隊,加上主力控球後衛Curry已達34歲高齡……但當如此低迷之時,Curry當時居然說了一句:「你們不會想在下個賽季遇到我們的!」當時大家都嗤之以鼻,看到這邊你可能會想Curry到底哪來的自信?
你是不是在為人父母之後,總覺得你的生活除了工作就是小孩,二十四小時都不夠用。生活過得越來越沒品質,如果再加上隊友不給力,一定讓生活更不好過。以下分別就兩個議題來做探討:如何成為一個「足夠好的父母」以及「與你的伴侶如何分工」來做描述。
身為心理師,每天的工作好像都繞在「死亡」話題上。有些人來告訴我「我得了癌症,可是我不想死」;有些人是鼓起很大的勇氣告訴我「我活得好痛苦,可以自殺嗎?」
我是一名心理師,也曾是一名不孕症患者,在尚未接受試管嬰兒療程之前,我以為我懂能夠理解不孕夫妻個案在人工生殖過程中承受了什麼樣的身心壓力,直到我自己為了受孕而開始接受各種手術、療程,那時的我才真正明白……
因著在學校擔任自然療法基礎相關課程老師的機緣,某次「森林療法」組別學生上台報告,講述了自身親戚居住於德國,德國醫師會開立「森林療法」處方給他們認為有需要的患者,而處方籤上可能這樣寫:「需到OO步道健行(指定的步道)」
快速的生活步調、繁多的資訊量、從四面八方來的壓力,這些形容在現今社會高速發展下成為了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過了一個年,你的心情還好嗎?這個年你和家人親戚團聚,或許會被熱心的關心起你的種種近況,像是工作、收入、感情,甚至已經結婚的你,也會被問到何時要生小孩、買房子……等等,讓你一時間難以好好應對的問題。
看著一箱箱積滿灰塵的紙箱,那都是結束不同求學階段後搬回家的人生記錄,已經許久未開啟,早已不知裡頭裝著什麼。
近年來看見報章媒體刊載許多藝人、名人離婚的消息,但不見得每個離婚都是好聚好散,然而除了婚姻關係宣告結束,還有個需要重視的議題:孩子會不會因此受到影響或是傷害?高雄少年及家事法院的法官朱政坤特別在一起離婚判決(109年度婚字第401號)中,附了一段話,寫給離婚事件中最深刻受影響的孩子,相當值得我們參考、借鏡。
猶記一個屬於三十歲的夏季野遊,我和男友以及當時幫忙牽線的大姊,在近海的自然步道,享受新鮮綠意的淘洗。一對停在爬藤上的瓢蟲,捉住了我的好奇,近看驚喜:「牠們正在交尾耶!」(註:昆蟲的性交) 由於是第一次目睹這類瓢蟲的交尾,自然覺得稀奇,靜靜地端倪了一段時間,大姊遠看我靜佇不動,也湊近來問我在做什麼。
我們的注意力一直都是選擇性的,人在經歷一件事的時候,往往是一種整體的知覺。如同拍片現場一樣,有主角、有配角、其他人,還有各種場景。在經驗的當下,人的感官是開放的,但是能量卻只是集中在某些我們所關注的點上。
到咖啡廳已經是生活日常的一部分,去咖啡廳的客人形形色色,有談保險的、有織毛線的、有讀書的,也有會讓你不自覺感嘆自己想當年,單純放閃的學生情侶……
是否經常出現在你的腦中?是否一到晚上,你就開始恐懼睡不著的夢魘?當這些念頭又出現時,你是否開始感到壓力,內心也湧現許多的焦慮?
當身旁有人遇到困難找你時,你通常會怎麼回應?立即給出一個建議、一個指導?停下來詢問對方需要什麼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