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鎧倫諮商心理師
首先,我要提到,在我的生命經驗中,我跟故事設定一樣,在一個比較鄉下地方操著一口母語臺語出生、長大。常常在廟會的現場,就有脫衣舞能看,這是一種獨特的文化經驗,檯下的男女性比例失衡,男性為主,但不分老少。大人、小男生一起看,大人看得津津樂道,並且相信「小孩子看不懂」!沒錯,似懂非懂,但要是完全不懂,我今天是如何汲取這些回憶的呢?大人們,你嘛幫幫忙,一句「小孩不懂」騙的是自己,還是小孩啊?我的觀點是:那不過是安撫成年人不知如何解釋的不安罷了!
性教育要幾歲開始?
我的性教育,在國小高年級,一位直至我成年都仍然覺得前衛的女性──阿霞──她總不太避諱地使用專門的(生理的、不帶有情色意涵的)詞彙來協助我們瞭解身體以及男女之間的互動偏差。我認為,當小孩有了好奇,有了接觸的機會「前」,就該教育。至於性教育的內容與講述方式,是專業問題,不是何時才能的時間點問題。家長們請留意,事發後才來談、來收拾,是你最不樂見的方式,務必及時。
____以下小雷,但不影響大體劇情觀賞____
第三集的婚外情危機與性教育的關聯
沒錯,直白地陳嘉玲(女主角)在論及婚嫁之際,卻遇到一個讓她有情慾的陌生男子。腦海中翩翩翻攪地情慾畫面,是那麼情不自禁地湧上,導致她認為自己「瘋了」在想那些「奇奇怪怪的東西」。這是女性對於情慾的切割,姑且不論是什麼因素使女主角如此,但這是女性普遍的經驗:情慾是外來的、不能太主動地觸及,不然就是「奇怪的」。還好,女主角還是能直接地面對,思考壓抑情慾的來源,以及後續的處置方式(這大家就自己去看,她的彌補方式很常見於穩定的伴侶關係中)。
回憶起第一次接觸性的影像元素
陳家(女主角原生家庭)在小時候一次租片的疏忽中,不小心地將帶有成人劇情的影片,在一家5口面前播放,至於小阿玲(兒時的女主角)還看不懂之際,全家就緊張得急跳腳,鬧到最後只好直接拔掉電視插頭來收拾。阿嬤一時情急,解釋了「那個男生中毒,啊女生低下去把毒吸出來」這是一個連孩子都不會買單的說詞。最後阿嬤還被阿公調侃,「你咁知影(難道知道)吸啥?」害阿嬤羞澀地撇過頭去。(嗯,我們的正規教育中從來沒讓我們知道吸了啥==)
不得不開啟消毒的性教育工作(家庭版)
於是阿公先上陣,小女主角一臉呆萌坐在桌子前等著阿公開口,這對比出成人的焦躁與孩童的天真,小阿玲一定想著「到底要說什麼啦?」阿公啥也沒說,直接叫媽媽來,同時強調「你們同為女人家比較好說?」結果媽媽上陣也是提到一些成語(對兒童而言含糊又抽象的概念)「男女有別」啦、「男女授受不親」啦,然後小阿玲仍然霧煞煞。
於是,最後阿嬤強勢登場,這part我笑到噴飯。她先是斥責大夥愚笨,可見歷代、男男女女對於開口講述性教育有多麼的不自然、彆扭到不得不迴避。她拿出了釋迦,比喻了「女人的貞操」(我不清楚編劇選用釋迦的用意,但我猜還是象徵著某種佛性、較昂貴難得又須小心保存的概念;真希望編劇回應我XD),然後阿嬤邊講述邊一口氣把她捏爆「妳如果太早被男人睡,妳就會像這顆釋迦,爛糊糊的,沒價值!」這一幕不僅驚呆了小阿玲,連同為女性且已生產(合理推論有過性行為)的媽媽都發出驚呼。
最常使用恫嚇式性教育
沒錯,連大人都被這場面嚇到了,妳說兒童要記得什麼?只記得,跟性有關的事,不能問、不能談,不然會激起大人的慌張、不知所措,甚至要面對這種帶有輕微暴力畫面的震撼教育。要小女主角記得「結婚前在室,結婚後才能幸福!」什麼啊?女主角對於「在室」是什麼應該還不清楚,但這令人屏息的情境底下,孩童真的敢發問嗎?我想不能。
偏偏人們對於恐怖情節的記憶特別強烈,因為經過大腦中「杏仁核」的加持,這種恐怖的畫面、情節都會被孩童記一清二楚;可惜的是談到現在,到底談到性交、性行為了嗎?答案是:還沒!但嚇都先嚇死了。
家長的期待與自身經驗的不一致將導致無窮盡的擔憂
最後,爸爸聽完阿嬤地叮嚀,急忙向媽媽澄清:「那個我們不一樣,我們已經『訂婚』了餒!(意味著,未結婚即有性行為。)」阿公再補槍:「那時雖然我們還沒訂婚,但妳(阿嬤)已經答應要嫁我了!」又是一個婚前性行為者的自白。阿嬤最後略帶無辜地說:「人家就跟妳說不要了!」這時,小女主角緩緩無言離席。
沒錯,大人們總期待著自己的小孩能被保護,但要保護到什麼時候?卻有著不同的標準。無論因為宗教因素或是較客觀的法律規定16歲以上才有性自主權利的條件,以及對於生育的必須態度,我們容易得到「婚後再有性行為」是最零風險的。
至於,上至爺奶,下至爸媽,至少劇中在場的人根本無人符合,卻以這標準教育著小孩。也因為家長並未能以身作則,卻又沒有修正自身的期待,對於子女行為的想像假如套入自身經驗,就會發現有許多漏洞能「違規」。這樣的情況下,家長自然是擔心個有完沒完了!所以,家長恐怕得思考自身的經驗與期待的落差,先讓自己的期待更能說服自己再來談小孩的教育吧!
乖乖牌與性的連結
在劇中,連結了某男孩(蔡永森)的乖乖牌形象,與性無關的關聯。彷彿整個文化系統都暗示著:乖巧的人不會有性慾,反之,有性慾是不乖的!
最後,媽媽打破了這個迷思,揶揄爸爸「還不是被稱做很乖(或古意)」!沒錯,性慾如此原始的驅力(衝動),不是說哪樣的乖乖牌就不會擁有。更不應該是:「成為沒有性慾的人就是最好的」這般的想像。
然而看文章的家長們,妳期待著教出沒有性慾的子女嗎?害怕開口談性的子女嗎?但妳如果用著以上的方式,難道妳天真地以為她結婚的那霎那,就會自動「天啟」又或「丈夫會引導她」嗎?然而,在子女接收到許多需要壓抑的暗示後,只能轉往更易觸及的同儕間或網路上,搜尋著不確定是否合宜的教材。倘若真的想教又不知道怎麼教,就請交由專業人士吧!
圖片來源:〈俗女養成記〉劇照。
蛹之生心理諮商所專任諮商心理師。尼采(Nietzsche)說:「只有知道自己為何而活的人,才能承受所有如何生存的問題。」
生活中的苦楚無所不在,惟當我們看清楚為何選擇或「不得已」承受現有的痛苦而未逃脫時,我們才重拾自由的感受,拿回生命的主權。致力於陪同他人探尋意義,並實踐著如何承受主流文化壓力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