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首頁 » 蛹保安康 » 擁抱內在小孩──從創傷和解離談起

擁抱內在小孩──從創傷和解離談起

文/徐佩鈴諮商心理師

當你看到「」和「」這幾個字眼,想到的是什麼呢?受虐、車禍、人格分裂……??一般人對於「創傷」的理解,大多聯想到天災人禍,在倖存者身心烙下的傷痕,甚至是創傷後壓力症。而關於「解離」,可能就想到多重人格,或是「24個比利」這樣的故事。你可能不知道,生活中的小事件,其實可以形成創傷經驗。

而正是那些微不足道、一再重複的日常,尤其是童年時的人際互動(特別是大人和孩子的關係),形塑了我們對自己的觀感、對世界的態度,影響了我們怎麼度過此生。至於解離,其實是連續向度的現象,從輕微的恍神、做白日夢,到無法專注於當下,最後是所謂的解離症。

解離是為了適應困境

我們把那些成長過程中,反覆遭受的人際創傷,稱之為「複雜創傷」,有別於單一事件(例如地震)所導致的「單純創傷」。孩子必須仰賴大人才得以生存,如果這些孩子依靠並信任的大人們,長期帶給孩子恐懼或「只是」情感疏離,對孩子來說都是痛苦,而被迫置身於無可逃脫的困境(沒有你,我活不下去;但和你在一起,我也不知怎麼活)──這正是創傷的本質。為了因應此進退不得的兩難,受創者發展出連續向度解離的機制,來適應此困境,好讓自己還能存活,而付出的代價則是失去和自己內在想法與感受的連結,或是失去與此時此刻、外在環境的連結。有些孩子長大後,可以察覺到自己隱隱好像還有某些部份潛藏,卻不是那麼清楚,所以也就無法控制或調整自己的反應。有些人沒意識到自己的許多面向,在別人的眼裡十分矛盾。這些都是未經整合的內在衝突,源自於當初想要保護自己以適應外界、讓自己好好活下去的運作機制,我們把它叫做「結構性解離」,表示人格結構有了分裂。

內心是否住著受傷的小孩?

童年早期和大人們在互動中的點點滴滴,形塑了孩子的人格。倘若需要保護孩子的大人,同時也是造成恐懼情緒或焦慮不安的來源,這些創傷經驗將影響孩子大腦中的神經網絡及性格發展。如果你家的孩子非常乖,在聚餐的場合不像別家的孩子那麼皮、滿場跑來跑去,而是坐在那裏不動、面無表情、眼神空洞,這可不是甚麼好消息。說不定他心裡充滿悲苦、敢怒不敢言,只能讓自己麻痺、感覺不到這些難受的感覺。如果你為了謙虛,常在別人讚美你家孩子時,說一堆孩子的缺點,你家孩子大概會認為你不喜歡他、認為自己是不被愛的。如果你擔心孩子不能出人頭地,不時挑他/她毛病,罵他/她哪裡做得不好,成績少一分打一下,那麼你的孩子可能自認沒價值、一無是處,越無助就越無力、沒辦法用功,因此你更生氣,責罰得更用力,形成惡性循環。

或許你會說,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呀!那麼,會不會你自己的內在,也有個受傷的小孩?所以,你把全部精神投注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比你更好、不要重蹈你的覆轍、受你曾受的苦?可惜,孩子可能正在重蹈你的覆轍、受你所受的苦。因為,潛意識裡,你或許也認為自己是不被愛的、沒有價值、永遠都不夠好。這樣很難讓孩子感受到真正被愛、有價值、他/她是夠好的!

或許你會說,不然就不要管孩子了吧,才不會給他/她壓力。自由、放任、無所作為和漠不關心,對孩子來說,很難分得清楚。孩子需要父母的支持與關愛,而不是不被理會。遭受疏忽比起被虐待,更容易形成解離反應。

當個適任的家長,真的好難!在學習如何管教孩子之前,先好好照顧自己,才有辦法了解到孩子的需求。

先學會照顧好自己

無論你有沒有小孩,都可能希望被身邊的人愛、被誰賞識。這時候,仍須得回到自己的內在,好好接觸那位渴望被疼惜的小小孩,修復曾受過的傷。這樣,才可以在有人愛你、讚賞你時,感受到對方的愛與欣賞,而能真正接收到這份心意、感到滿足。否則,可能會一再錯過你所渴求的,在怨嘆之餘,又不斷追尋,而萬分疲憊空虛。在關係中受的傷,可以從另一段關係中修復──前提是,這段關係要能夠具有修復性。假使你不敢、或是不知如何碰觸內在的傷,不妨嘗試尋求專業協助~你值得幸福!

參考書籍

  • EMDR兒童治療:複雜創傷、依附和解離。安娜‧葛梅茲著,鄭玉英等譯;心靈工坊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