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首頁 » 日常觀察 » 如果,我們都沒有「錯」,那麼究竟是哪裡出了錯?

如果,我們都沒有「錯」,那麼究竟是哪裡出了錯?

的過程裡,我常告訴眼前的伴侶:「關係是互動出來的」,亦即困境是雙方的參與結果,但不會是誰的錯或問題;這般看待問題的立場,可能讓眼前爭論不休的兩人或其中一方,很難接受,如果我們都沒有錯,那麼誰是對的?要怎麼解決我的問題?

😡妻:「他習慣『時到時擔當』,我認為總要未雨綢繆,根本很難有結論」
😖夫:「你太自尋煩惱,做了再多預備,到時候還是可能要應變,那就要有點彈性」
😡妻:「你那是應變?!根本就是隨便沒計畫,只是剛好幸運,可以得過且過而已……」
😖夫:「你根本才是杞人憂天,跟你過生活真的都很辛苦,自己要辛苦,還要別人跟你一起有壓力,莫名奇妙」

上述,美其名是兩人一起想透過諮商,找出共識,然後,這樣的彼此「否定」,且奮力強調自己的哲學才是「對」的對話,讓兩人不自覺地從「討論問題」到下意識的「自我捍衛」。

事實上,每個人都有「主體性」的基本渴望,希望被承認為獨立的個體,有獨立行動與思考的權利。在 #健康關係 中,我們能允許他人作為「主體」來運作,作為獨立的行動者,也對我們的行為作出反應,在這樣的互動中,能感受到主體的意義感。

不過,之所以會有爭論,難以面對差異,主要來自於作為雙方都是主體而要有所連結,是有困難的,困難在於如何在雙方都是的獨立個體的狀況下,依然能保有連結?

當我們感受到自己的「主體性」可能受到影響或威脅時,便開始下意識的透過反駁、反擊的方式,來回應這樣的威脅;於是,人們可能試圖想改變伴侶,試圖控制對方,以避免其他事實的存在。

那麼,兩個本來就不一樣的人,要怎麼面對差異呢?

😡妻:「平常沒有結論就算了,各管各的就好,但現在我懷孕了,要不要找保母?月子中心都要提前訂,我要他一起看看怎麼決定,他都說還早…」
😖夫:「現在才懷孕兩個月,胎兒都還沒穩,你急著做這些,就很容易給自己緊張壓力,對你對孩子都不好,怎麼聽不懂?」

各位,兩個人誰有錯?

其實,兩人都沒有錯,只是關注的面向不同。兩個人,因為原生家庭、成長經驗的洗禮,產生不同的生存哲學,導致關注的焦點常是不一樣的,讓雙方都強烈認為自己的看見是唯一真理。

兩個人都沒錯,但客觀事實是什麼?

以上述對話為例,有兩個客觀事實啊,一是懷孕初期穩定身心很重要,二是做月子中心需要至少提前____個月預定。因此,在此兩個 #客觀事實 之下,兩個人可以如何 #求同存異 呢?

溝通的過程,有兩大前提與三個R,可以作為練習面對差異溝通的原則:

💟第一前提,我們都是對的。

— 如同下面的「魯賓花瓶」(Rubin vase) 一樣,你看它是花瓶,他看它是兩個人的對影。

💟第二前提,他的堅持,一定有他的理由。

— 人,生來不帶標籤,先放下價值判斷、貼標籤的習慣,去理解他/她的堅持,真心的去聽懂與理解,往往會撐出溝通的空間。

應用Fraenkel(2011)的三個R

  • 揭示(Reveal)- 中性的描述彼此的差異。
  • 重估(Revalue)- 注重雙方的論點都有價值。
  • 修改(Revise)- 制定與討論折衷方案。

雖然,原則說起來簡單,但要能夠如此成熟的討論,並不容易。這是一個「面對面」真實的彼此揭露,都要先能夠覺察與卸下防衛盔甲,在彼此面前沒有防衛且真實的坦露,才有真正討論共識的空間。

我們都沒有錯,只是需要彼此更多的理解與勇氣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