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腦筋急轉彎2》(Inside Out 2)劇照
文/蛹之生心理諮商所 羅子琦心理師
前兩週去看了近期熱映中的《腦筋急轉彎2》,這部動畫電影的口碑一直不錯,我個人也非常推薦闔家大小一起觀看,更覺得好適合伴侶一起進電影院欣賞,可以作為彼此交流的主題,例如一起分享青少年時期的自己、對於情緒的認識與覺察、內在的阿焦、阿廢是甚麼狀況等等。
除了網路上都在熱議的各種情緒角色外,最吸引我的便是「暗黑秘密」(deep dark secret)這角色,他在整部電影了出現不過幾秒鐘,正如同真實的我們一樣,每個人的心中,都有渴望被認識、被看見的一面,也有不想被除了自己以外的人發現的陰暗之處,如同電影裡的「暗黑秘密」。
這使我想起心理學理論「周哈里窗(Johari Window)」,從自己向他人揭露的程度、他人眼中看見的自己兩個不同視角交織出四個向度,分別是「開放我(我與他人都知道的)」、「盲目我(他人眼中看見我所不知道的)」、「隱藏我(我不希望被看到的)」與「未知我(我與他人都不知道的)」。
_
而在情感交往的過程中,兩個人之所以會相互被吸引,通俗的說法是將吸引力看作兩人之間的「化學變化」,不過,從心理學中的客體關係理論來看,大致可以分成三種吸引類型:
-
理想化投射
通常發生在剛認識的關係裡,會容易將自己理想中的、渴望得到的特質與期待投射在對方身上,甚至可能產生一種「對方就是理想中的自己」的感覺;這種理想化投射好比是內建美肌濾鏡,將一切理想化,但也失去了真實。
-
投射性認同
把自己的某一部分需求投射到對方身上,並且不自覺的引導或誘使對方用自己期待的方式來回應自己,例如渴望被父母/對方疼愛的一方,展現較為需要照顧的樣態,讓另一半無微不至的照顧與包容自己。
-
相互的投射性認同
理想的渴望可以被投射,不想要的、試圖壓抑的也可以被投射。伴侶關係中也可能發生各自將壓抑或逃避的投射在對方身上,例如總是嫌棄伴侶做得不夠好,其實是自己不能接受內在不夠完美的自己,而另一半也接收了這樣的投射……;這歷程往往很複雜,形成愛恨交織的關係,有機會在另篇細說。
說了這麼多,要回到文章開頭的正題,在選擇伴侶或交往的過程中,我們往往傾向去看到對方好的一面,也可能自動化的維持自己想被他人認識的部分自我,而不輕易顯露那深藏心中的晦暗之處-「暗黑秘密」、「隱藏我」,這才可能導致打算分道揚鑣的伴侶常說:「因為了解而分開」的互動結果。
_
他是不是對的人?— 不只是他的好,而是連他深藏的黑暗面,你都願意理解也能接受。
除了兩個人可以一起透過觀賞電影討論情緒與成長經驗外,有幾個議題也許也可以促進交流與彼此能真實的認識彼此:
■「你最常和家裡發生衝突的議題是甚麼?都在吵些什麼?」
— 畢竟最真實的樣貌,往往都出現在親近的關係裡。
■「從小到大,你曾經做過最壞或最糟糕的事情是什麼?」
— 深度的自我揭露考驗著自我接納的程度,以及對關係的安全與信任程度。
■「在前幾段關係中,你最後悔的事情是什麼?」
— 重點不是在了解他的感情史,而是在過往的關係中,是不是學到了甚麼。
上述三個問題,不應當只是用來靈魂拷問對方,更應該先好好地往自己的內心叩問一番。當你渴望彼此的關係有更深入的流動,期待彼此更真實的認識彼此之時,最關鍵的是自己。當一個人能夠如此真實的自我回答時,其實也代表著願意真實的認識自己,進而往接納之路上走去,才有機會在另一半的面前,真實的坦露與分享。
_
至於,他是不是對的人?
電視劇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裡,女主角盛明蘭也在是否嫁給男主角時說過一句話:「要看他的最低處是甚麼樣子」,如同過去我在講座中,會鼓勵伴侶去聊聊彼此低潮的時刻,會是甚麼麼樣,會需要對方如何陪伴自己……
一段長久的關係,沒有愛是很難彼此相安的,而這樣的愛,需要我們勇敢,勇敢地承擔與預備面對最真實、最脆弱的彼此。
一個從小靜靜旁聽、觀察家中大人談話的孩子,經歷家庭帶來的成長與失落,在家庭與生涯追尋中,試圖替自己爭取自由空間,又在經歷921地震後選擇走入諮商專業;成為專業心理師的路上,不斷反思「關係」所蘊藏的各種養分與傷痕;執業18年來,一路和青少年、婦女、伴侶與家庭工作,始終相信生命是「在限制之下,尋找可能」,期待和「你/你們」一同在關係中學習成長、開創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