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蛹之生心理諮商所 方鴻耀心理師
焦慮是現代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無論是職場壓力、學業挑戰,還是日常人際關係中的種種不確定性,焦慮情緒總是悄然而至,讓我們感到不安。
然而,焦慮並不必然是一個消極的情緒。當我們學會如何與它共處,甚至將它轉化為推動自我成長的力量時,焦慮就可以一種促進內在力量與成熟的契機。與你分享4種發生焦慮情緒時的小練習,陪你調適不安、焦慮:
-
練習緩衝:想想現在是不是過度反應
心理學家漢斯·塞利(Hans Selye)在其壓力理論中強調,焦慮是應對壓力的自然反應,旨在激活我們的「戰鬥或逃跑」系統,以應對潛在的威脅。這種反應有助於我們在危險情況下快速做出反應。然而,在現代社會中,許多焦慮源並非真實的生存威脅,反而是來自於對未來的擔憂、過度的責任感或社會壓力。當我們的焦慮系統被過度啟動時,便會導致身體與情緒上的疲憊。
所以事情並不總是代表實際危險,有時只是一種過度的警告信號。因此,當我們感到焦慮時,不妨停下來問問自己:
「這真的威脅到我的生存嗎?真的會對我很嚴重嗎?還是我在產生過度反應?」
幫自己做一個初步的緩衝,若發現已經過度反應時,給自己一個稍微調整的機會。
-
練習正念:覺察、接納、覺察
焦慮的第一步應對策略是覺察與接納。正念療法(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 MBSR)的創始人卡巴金(Jon Kabat-Zinn)指出,正念練習可以幫助我們與自己的情緒建立新的關係,而不是被情緒左右。當焦慮情緒出現時,試著覺察自己的身體反應,如心跳加速、呼吸急促或肌肉緊張,並且允許自己去感受這些感覺,而不是試圖壓抑它們。
研究顯示,正念練習能有效降低焦慮症狀,因為它幫助我們在當下保持清醒的自我覺察,而不會被焦慮的想法牽制。接納情緒而不對抗它,是減輕焦慮壓力的第一步。
-
練習梳理自己的擔憂:尋找那些你信仰的另一面資訊
焦慮情緒往往伴隨著負面的思維模式,如「我一定會失敗」或「事情會變得很糟」。這些自動化的負面思維被認知行為療法稱為「認知扭曲」。心理學家亞倫·貝克(Aaron Beck)提出,我們的情緒和行為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對事件的解釋,而非事件本身,並且這些解釋容易固著於極端且負面的想像,然而若充分去討論這些想像的認知扭曲,有機會鬆動原先相信且固著著信念。
因此當我們感到焦慮時,可以嘗試挑戰這些扭曲的思維。例如,當你意識到自己在思考「我永遠不會成功」時,可以問自己:「這真的是事實嗎?有沒有證據可以支持我會成功的可能性?」通過挑戰與修正這些過度消極的想法,我們能逐步減少焦慮的力量,並更為理性地面對問題。
-
練習給自己耐心:允許「自己慢慢地變好」
最終,我們需要理解,調適焦慮情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而不是一朝一夕的轉變。根據心理學家卡爾·羅傑斯(Carl Rogers)的自我接納理論,我們必須接納自己的不完美,並允許自己有時間去學習如何與焦慮共處。焦慮情緒可能反覆出現,但這並不代表我們失敗,而是情緒調節的自然起伏。
接受這些過程中的不完美,允許自己有時間調適,是焦慮調節中至關重要的一環。當我們能夠與焦慮和平共處時,我們便能重新找回內心的平靜,並以更強大的心態迎接未來的挑戰,焦慮就不再是我們生活中的障礙,而是促使我們更加堅韌與成熟的助力。
「陪你一起走入內心世界,帶著光去照亮內心深處的黑暗,看看那裡有什麼。」整合生命的過程雖不容易,但我們可以一起努力。經驗諮商的歷程需要合作,與你一起對話、經驗、冒險、探索、發現未知的可能。如果你也期待活出不一樣的生命,我很願意陪你一起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