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要來介紹給大家的新(?)朋友是在憂鬱焦慮、危機處理、自殺自傷、生涯發展等等議題有所鑽研的張元祐諮商心理師。
或許有些人會好奇🤔,做了助人工作那麼久,諮商師自己有什麼心得或經驗嗎?以下就請元祐心理師與我們分享,他在助人工作的這幾年所獲得的一些經驗。
➖➖➖➖➖➖➖➖➖➖➖➖➖➖➖➖➖➖➖
看著這篇文章的蛹友你好,我是張元祐心理師,投入助人工作即將進入第9年,敘事治療、正念、辯證行為治療、心理位移書寫都是我在工作中會使用的策略,今天藉這個主打心的機會對關心心理健康或是正在痛苦中的你分享一些我的經驗。
過度在意別人的評價不會讓你獲得認同
這是個在我工作中常見的狀況,但得先說的是我們都希望自己能夠被別人認同,這是我們普遍會有的需求,尤其對我們重要的人更是如此,很常見的狀況是,我們為了希望獲得對方的認同,而事事照著對方的期待做、努力地想要自己變成對方想要的樣子、或是揣測對方想要什麼而要自己那樣做,但長期下來,反而結果多半會變成是我們會覺得不管怎麼做都不對,也累積很多的無力、怨甚至是憤怒的情緒,結果關係變差了,而我們也離被認同更遠。
我並不覺得就是要完全不在意別人的評價或是標準,但過度的在意外在的眼光、追尋外在的評價時,反而會讓我們無所適從。也許我們在想著要怎麼做對方才會喜歡滿意的同時,也需要練習先停下來想一想,那我自己呢?有沒有什麼可能是在滿足對方期待和只顧自己的需求兩者中間而自己也比較可以做到、與接受的?這樣也許我們可以在比較平衡的位置上做自己,也獲得別人的認同。
自我批評多半不會讓你更好
回想一下自己小的時候,當我們沒把事情做好的時候,多半都會受到父母的責難,這似乎是我們文化中蠻普遍的經驗。這樣的狀況大概會伴隨我們成長好一段時間,長大後父母也許不會再責難我們,取而代之的是我們會責難自己。我聽過一個我很認同的說法:「自我批評可能短期會幫助自己進步,但長期會讓自己更糟糕。」即使目標沒變,自我批評的模式多半會讓我們覺得自己很糟糕,反而會讓我們與目標的距離變得更遙遠。
或許我們還是很難都不自我批評攻擊,但也許我們可以試著練習客觀一點的看待自己那些部分做得不錯,那些部分做得不夠好,持平一點的看待自己,而不是停留在自己有多差勁有多不足,再把我們的注意力與重點放在未來可以怎樣改善那些不夠好的方法之上。
有時候改變來自於放棄改變
這概念看起來很矛盾衝突也很詭異,但在我的實務經驗中還蠻常看見這個狀況。對於那些”不夠好”的部分,我相信多數人都是很認真努力的去做些什麼,看能不能有所改善,只是要嘛因為目標放得太遠太困難達不到,不然就是不管再努力結果還是事與願違,在我們已經很努力的前提下,我們會經驗到很多的挫折、無力、失落,但我們多半也不會允許自己不努力,於是我們就繼續努力然後繼續挫折無力失落,最後在這個圈圈中卡住。
也許這時候可以試試看,允許自己暫時休息一下,喘口氣,調整一下自己的期待或目標,甚至就接受自己不再努力,讓自己從原本的循環中跳脫出來,自己可以在一個比較「鬆」的狀態中,也許反而有機會看到一些不同的可能性。
最後,既然是主打心,不免要工商服務一下,正念是我近期不管在個別諮商或是演講中主要的主題,而我也把手沖咖啡☕️與正念結合,有興趣的朋友歡迎來找我體驗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