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聽見了我嗎?—自殺者的迷思與陪伴
這幾天Netflix小編拿了韓劇《還有明天》畫面截圖做了快篩meme圖引發爭議,但讓我們稍微回過頭來看看《還有明天》這齣戲劇,《還有明天》描述主角因一場意外成了地獄使者的一員,卻一改我們對地獄使者的印象,反而是負責拯救瀕臨自殺邊緣的在世人們,從劇中讓我們更有機會窺探自殺者的內在心理。
這幾天Netflix小編拿了韓劇《還有明天》畫面截圖做了快篩meme圖引發爭議,但讓我們稍微回過頭來看看《還有明天》這齣戲劇,《還有明天》描述主角因一場意外成了地獄使者的一員,卻一改我們對地獄使者的印象,反而是負責拯救瀕臨自殺邊緣的在世人們,從劇中讓我們更有機會窺探自殺者的內在心理。
「我怕我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我總是壓抑不下來情緒!」情緒是否該被壓抑、控制,才是一種高EQ的展現?抑或是,情緒是自然傾向、是內心的自我對話?!
近年來,多虧政府與相關單位的宣傳,社會大眾對於「親密暴力」這個詞彙已不陌生,但是對於哪些行為構成「親密暴力」可能還有些生疏;而研究也發現,許多深陷親密暴力的受害者尚未向外求助的因素之一即是沒有辨認出伴侶的作為已構成親密暴力。
台劇《火神的眼淚》漸漸喚起社會對消防員相關工作權益的重視。回顧近幾年的重大事故,2010年起至今,高雄氣爆、桃園新屋保齡球館、桃園平鎮工廠等事件,造成約有30位消防員殉職,一般民眾對於消防員工作的認識,多半不出是很辛苦、要冒著生命危險進火場等,但消防員的心理狀態,比多數人面臨更高的受創傷風險。
當你身旁親近的人遇到一些麻煩的時候,你是不是不用多想就會關心他或幫忙呢?大部分可能是傾聽、支持或鼓勵等正向回應吧,那如果遇到這狀況的是你自己,你又會對自己說些/做些什麼呢?
諮商室中,有許多人因為沒有自信而前來,他們「很難接受自己是好的」,他們花了很大的力氣在「細數自己的不好」,經過多年累積下來的、自動化對自我的檢討與否定,讓他們也很難看見自己「真的有好的一面」了。
日子,一如往常開啟,或是忙碌許久,或是疲累甚長。瞬間,一個打擊的訊息、一場不愉快的職場對話,或只是來到「忙、茫、累」的高峰……極度害怕的感覺襲來,無由的心悸、呼吸困難、發抖、麻木,或噁心、感覺肚子極度不適……腦裡浮現一連串如已被命定般真實、卻隱沒無聲的話語——這樣下去我會死掉、我會發瘋失控….…
這幾年越來越多人重視心理健康,在心裡感到困擾的時候,會想透過諮商來解決。也有不少人為了避免副作用,期待聊一聊就可以打開心結、不藥而癒。那麼,諮商到底在聊些甚麼呢?
今天是台灣女權日,卻不幸在媒體上得知立法委員高嘉瑜遭遇家暴的消息。從這起事件中,讓我們知道,遭遇暴力攻擊或威脅是可能發生在任何人身上,無論個人身分或是社會地位。家庭暴力(domestic violence)讓許多受害人陷入深淵,但家暴不只是家庭內部事務,也是整個社會、國家都該重視的嚴肅問題。
如果我們用時間線來看心理問題,將時間分為過去、現在與未來,焦慮的問題在時間線上屬於對於未來擔憂的問題,而抑鬱屬於過去到現在難以接受的問題。當我們面對哀傷失落的事件時,心理上如果難以接受事實,就容易產生抑鬱的情緒。
在癌症高發而大家聞「癌」色變的年代,當有一天得知自己罹患癌症,在踏上抗癌之路,心理照顧也跟身體治療同樣重要。
近幾年,憂鬱症這個名詞越來越常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可能周遭的朋友或是朋友的家人就有憂鬱症
寵溺行為的確包含了父母對孩子的愛,但這樣的愛可能淹沒了孩子的潛能,也剝奪了他發展自主性和責任感的機會,其實是一種不健康的愛
出於自願記錄身體的美好、人與人之間親密的性活動,本身並沒有錯。畢竟人就是會隨時間而改變樣貌,對於當下自我意象的肯認、親密關係的滿足或加溫,往往都是正向的。
與此同時,我們同樣經歷肺炎疫情(COVID-19)肆虐全球的歷程,有人因此失去生命、有人陷入生活的困境、有些人陷入工作的危機……以及許多不同的衝擊,生活的一切被迫變動,也讓我們得持續應對隨之而來的改變
因為疫情的關係打亂了我們原本的計畫,不論是工作、旅遊、聚餐、婚禮等等都可能被迫延期。這波疫情快速的席捲而來,快到讓人措手不及